订单、生产双回落!11月制造业PMI弱于预期
来源:华夏时报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
11月,订单在疫情反复的生产双影响下,制造业产、落月需均有所走弱。制造
在广东佛山,业P预期遍地开花的弱于家具厂已经没有前几年的繁忙景象。今年以来,订单家具出口出现下滑。生产双
“今年基本上减少了30%的落月国外订单,近几年我们的制造国际业务已经缩到很窄了,但是业P预期影响还是存在。”佛山一位不锈钢橱柜企业负责人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弱于
据了解,订单当前,生产双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高通胀影响,落月加上欧洲高涨的取暖费,导致欧美国家节日购物需求锐减,从而引发全球部分制造业工厂遭遇“订单荒”。
与此同时,国内订单也有所下滑。
这与先行数据相一致。国家统计局11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8%,比上月下降1.2个百分点,为连续2个月回落,低于市场普遍预期;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.7%,比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;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7.1%,比上月下降1.9个百分点。3项PMI指数均低于临界点,为年内次低水平。
“疫情反复、出口加速下滑等,加大经济阶段性‘二次探底’风险。展望明年,经济可以乐观些,宏观主线转向内需增长为主,驱动包括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强劲、疫后修复及地产企稳等。”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。
订单生产有所下行
“今年的行情,是最差的一年。”上述橱柜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根据海关数据,10月家具及其零件单月出口额57.80亿美元,同比下滑10.6%;1-10月累计出口额576.64亿美元,同比下滑3.62%。港口协会也指出,受全球经济持续放缓、欧美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外贸重箱同比下降,11月25日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较10月末下滑了16.0%。
而11月,新出口订单回落0.9个百分点至46.7%,创近半年新低。
在受到国外需求影响,出口下降的同时,国内疫情也影响着制造业企业。
11月,生产回落1.8个百分点至47.8%,新订单回落1.7个百分点至46.4%;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双双回落、分别回落2.2和1个百分点,而产成品库存连续3个月累积。
“疫情形势较为严峻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运物流和工业生产活动,地产投资偏弱持续制约地产链生产强度。”证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。
高频数据显示,11月,南方八省电厂日耗煤同比下降5.5%,中电联企业日均发电量11月连续四周同比负增;高炉开工率相比10月继续回落。PTA产业链生产动力不足、表现疲软,PTA产量、PTA工厂负荷率、江浙织机负荷率向下波动。汽车生产降温后略有回暖趋势,全钢胎、半钢胎开工率在11月下旬有所回升。
受此影响,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2.6个百分点至50.7%,出厂价格下降1.3个百分点至47.4%。
李超预计,11月PPI将保持回落态势。
从数据来看,原油价格显著回落,WTI原油价格一度跌破75美元/桶。供给偏紧局势缓解,煤炭价格向下回调,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,煤炭需求较弱,库存有所回升。11月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1个百分点至46.7%,产成品库存回升0.1个百分点至48.1%,企业主动去库的趋势仍未改变。
从企业来看,不同企业景气均有所回落。11月,大型和中型企业PMI分别回落1和0.8个百分点至49.1%和48.1%,小型企业大幅回落2.6个百分点至45.6%;主要分项来看,小型企业生产、新订单、新出口订单和经营活动预期回落幅度均大于大中型企业,更容易受到出口和疫情反复等的影响。
预计不确定性因素将逐一淡化
从非制造业来看,11月,非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至46.7%,连续3个月降幅在2个百分点左右,其中服务业PMI连续下滑5个月,11月较10月下降1.9个百分点45.1%,服务业新订单只有41.4%,仅次于今年4月水平,活动预期较上月回落3.6个百分点。
但基建仍是经济的重要支撑。1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.4%,连续6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。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.6%,企业对行业发展预期总体保持乐观。其中,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.3%,高于上月1.5个百分点,基建企业施工进度有所加快。
总的来说,11月疫情继续扩散使得经济复苏之路再受波折,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景气水平再度降低,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需拉动力都较弱。
研报显示,当前,政策已经在加大稳增长的力度。
比如上周央行进行降准0.25个百分点,以帮助维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、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成本并促进向实体经济让利,后续LPR有望得到调降。加上防疫政策优化“20条”已经落地,更精准的防疫管控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受到的影响。
此外,近期地产行业相关的三支箭已齐发,形成了信贷、债券和股权三大融资支持体系,以帮助房企解决再融资困难,完成保交房,降低后续供给端的恶化概率。地产项目施工进度重启、速度加快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房屋的顺利交付也能恢复房企信用,稳住居民购房信心。后续看,政策有望持续加码,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会不断增加,进一步带动供给恢复和需求回暖。
“稳增长、保就业仍是近期政策的首要目标,短期内的疫情反弹会对经济修复造成一定制约,但随着地产政策的渐次放松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和落实,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问题将得到改善。预计2023年扰动市场的宏观不确定性因素将逐一淡化。”李超表示。
(责任编辑:娱乐)
- 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最长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,为期27年
- 开盘: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创指跌1.31% 纺服板块再领跌
- 普京:希望与乌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协议
- 新能源新材料|氢能源汽车是一场骗局吗?
- 信利国际11月22日斥资1349.07万港元回购1000万股
- 号称拥有绝对“所有权”的NFT为何既能被盗又会侵权?
- 项目用地暂未取得土地所有权 帕瓦股份拟IPO新增4倍产能真能消化?
- 上半年净利预增20%-40% 歌尔股份触及涨停
-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“面世”,众多金融机构摩拳擦掌构建科创金融创新模式
- 二季度经济增速承压,宏观政策空间效用还有多大
- 中泰国际:调海通国际中性评级 目标价1.37港元
- i茅台试运行29天,二度柔性辟谣:相关信息请以官方正式渠道发布为准
- 少数派投资:“稳稳的幸福”也爆雷,哪里才是投资者最后的港湾?
- A股公司:不付款 拟终止合作!国美回应!黄光裕真能力挽狂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