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京报快评:防范“人脸识别”风险,也应有“减法”思维
但是人脸识别,仅有做“加法”的新京险也思维是不够的。此案中,报快当事储户自身的评防疏忽是重要原因,所以一审败诉。范风但不妨假设,减法如果不法分子是人脸识别以其拥有的技术直接破解了银行的“人脸识别”系统,又当如何?新京险也
如果出于防患于未然,银行方面除了做“加法”从正面提高技术之外,报快还应有“减法”思维,评防包括对“人脸识别”技术抱以更加谦抑的范风态度,对其使用采取更谨慎原则,减法至少不以其为唯一验证方式,人脸识别以使遭遇意外攻击时的新京险也损失降到最小。
实际上,报快在现实社会中,就“人脸识别”所引发的潜在风险而言,少数不法分子“魔高一丈”所带来的风险,远远不如人脸识别的滥用。
作为一种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,人脸属于敏感个人信息,却又裸露在众多的公共摄像头下,极易获得。一旦拥有了“人脸大数据”,不法分子甚至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就能完成其不法行为。
也因此,早在2019年的全球金融科技峰会上,时任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就曾公开警示说,“人脸支付的时候,一刷脸钱就没了,更可怕。银行卡可能还揣在兜里,脸是平常露在外面,识别出来非常容易,现在有的技术在三公里之外就能识别你的人脸”。
要解决“小儿持金过闹市”这类古老风险,最好的办法似乎仍然是尽量少给孩子钱。
既然“人脸识别”是一项仍在持续演进中的技术,那就需要正视其“不成熟”的另一面。如果没有把握高度掌控其使用安全性,在应用中就要一步一个脚印,在“安全”与“便捷”的取舍中,更多倾向于前者。
所以,相关部门才会在涉及收集使用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时,要求落实“最小必要”原则。这不只是“人脸识别”所应牢牢守住的法治底线,也是各种个人信息收集均应守住的底线。在此原则之下,我们每个个体同样应对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的使用,保持足够的警惕,共守一份安全。
撰稿 / 信海光(媒体人)
(责任编辑:探索)
- 最贵的世界杯 在争议中开赛了
- 5G连环专利诉讼“兵临城下”,中国手机、汽车公司如何反击?
- 认股权试点地区将逐步扩大
- 道指隔夜涨幅近400点!高盛对此警告熊市尚未结束
- 希玛眼科:2022年中期实现收入8.82亿港元,同比增长69%
- 黑龙江通报前3季银保消费投诉 龙江银行2项投诉量居首
- 恩捷股份实控人被监视居住市值蒸发1600亿 李晓明家族左手募资右手减持已套现40亿
- 国家卫健委:执行20条措施 “既不能层层加码 也不能随意减码”
- 中字头飙升,两大千亿央企直线涨停!“估值折价”+高股息率的优质股名单出炉
- 一天运费就超过10万美元!原油市场能承受吗?
- 重磅论坛第二日,监管再释放10大政策信号!
- 服装品牌加上“潮玩”两字就成了资本的宠儿
- 无锡瞄准“第二机场”?丁蜀机场通航,谋划转型民用支线机场
- 世界杯幕后最大“金主”现身!外围赛:中石化先赢一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