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杯内衣“奶糖派”拿到近亿元融资 复购率不高想靠线下门店弥补
原标题:大杯内衣“奶糖派”拿到近亿元融资,奶糖派复购率不高想靠线下门店弥补
近日,大杯大杯内衣品牌“奶糖派”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。内衣拿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文化消费基金领投,近亿门牙视频和A轮投资方KIP资本跟投。元融按照计划,资复融资将主要用于布局线下门店以及新零售体系。购率
天眼查APP显示,不高奶糖派所属公司为深圳美兔科技有限公司,想靠线下该公司创立于2015年7月,门店弥补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了180万元种子轮融资和900万元天使轮融资。奶糖派随后,大杯在2021年和今年年初又分别完成了Pre-A轮融资和A轮融资。内衣拿
据奶糖派向界面新闻提供的近亿数据,奶糖派2020年销量超过1亿元,元融并在天猫双11期间拿到了大杯文胸品类销量第一的成绩。2021年,奶糖派的GMV(电商交易总额)达到三亿元。
奶糖派的快速成长,得益于它看中大杯内衣的市场潜力并解决大胸女孩的内衣难题,此外,这也与近年来中国市场消费升级及品类商品“细分化”的趋势有关。不难发现,不止奶糖派,强调“无尺码”系列内衣的Ubras,剪掉了内衣上的标签的蕉内,都是嗅准了女性对内衣有细分需求而借势发展的新消费品牌。
2016年1月,奶糖派推出第一批产品专属分胸型产内衣品璞1.0系列。在经过多次改进之后,奶糖派现在为大码内衣女孩们的差异化胸型,设计了分胸型内衣和相对完备的尺码选择系统,销售从C杯到K杯的54个尺码段、54种杯型的大杯内衣,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居家打底、运动减震、大胸显小等多个品类,SKU数量超过1万个。
对大胸女孩需求的洞察,加上设计、供应链等方面的突破,以及产品的迭代等,为奶糖派吸引了一批消费者。
但高速成长之后天花板也显而易见。
奶糖派的年复购率并不算高(大约为35%),同时仍然面临市场、用户教育的困难。去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,奶糖派创始人大白曾表示,“与消费者沟通的投入不小,还是有不少消费者对于自己穿什么尺码的内衣不清楚。对于文胸的效果作用也不清楚。”这也倒逼品牌必须去线下开店,跟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沟通。
2020年,奶糖派在广州优托邦时光开了第一家体验店,随后又在广州高德置地广场和深圳卓悦中心开出新店。而线下店布局,也是奶糖派此次融资后的主要用途。按照奶糖派的说法,去年线下试验店的营收达到180万,奶糖派未来3到5年的战略重点还是在线下,希望至少能覆盖100个城市。
奶糖派的计划是,线下店不会选在人气特别旺的地方,除节省费用之外,也为了提高运营效率,尤其试衣间的翻台率。门店不仅有产品陈列,也提供胸型顾问预约服务,帮助消费者测量7项数据得出体验报告,做为购买内衣时的参考数据。
图片来源:奶糖派蕉内、三顿半和bosie等一批从线上发展起来的新消费品牌逐渐走向线下开店。和它们一样,除了打造品牌、增强曝光外,奶糖派也想要突破线上的流量限制,在线下获得新客源。
更重要的是,内衣品类相较于其他品类的体验要求会相对较高。如果可以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尺码、穿着效果以及材质的舒适性,那么将会更好地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,以便减少后续在线上购买的退换货问题,同时,门店也可及时获得产品反馈,利于之后的产品研发。Ubras创始人Concon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线下门店不仅是单纯的售卖渠道,作为品牌产品研发的情报中心,成为提供用户体型监测、产品试穿、贴身衣物穿着建议的“内衣实验室”场所。
只不过,想要在线下征服更多消费者,奶糖派仍存挑战。
从目前广州门店来看,它们选在一级商圈但人流量并不是特别旺的地方,这样的选址可能不具备广告的优势;从门店装潢、陈列等来看,相比一些注重场景营造来吸引年轻人的新消费内衣品牌来说,奶糖派似乎没有太过明显的优势。
此外,奶糖派走向全国开店,也考验门店运营能力。比如,内衣品牌SKU数量往往较大,需要系统化把控和有效的库存管理;此外,线下门店往往依赖于店员的专业服务,包括根据顾客的胸型给出合理建议,如何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等,这些都将持续考验着奶糖派。
(责任编辑:焦点)
- 白宫借拜登话批特朗普支持者:“MAGA共和党人”是极端主义威胁
- 消费投资遇冷:细分领域仍具周期性机会
- 突发!币圈“巨人”轰然倒塌,今年1月还估值2200亿
- 石景山创森四年新改建25座大型公园
- 盛大金禧“爆雷”超190亿 在职销售主管自述贷款冲业绩被套超百万
- 国家邮政局:“双11”当天全国快递处理量达5.52亿件,是日常业务量水平的1.8倍
- 问询函拖了半年不回复,这家公司想干啥?
- 美国告急?“三重疫情”冲击,急诊室爆满!欧洲遭遇史上最严重禽流感危机!乌克兰多地拉响防空警报
- 大资管转型进化四大趋势:差异化产品、专业化投研、科技赋能、生态化发展
- 北京海淀新增本土感染者8例 风险点位公布
- 【基金论市】外资大举回流A股,市场反弹趋势逐渐形成
- 深圳东部楼盘年底“抢收”:有的“地板价”吸客,有的卖出区域最高价“求少赔”
- 自动驾驶配送公司Nuro宣布裁员20%
- 撑起“双11”的早已不是销售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