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种哺乳动物基因组分析证实 突变频率越高物种寿命越短
这是种哺证实一个困扰科学家多年的谜团——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如此不同的寿命?人类可以活到80岁左右,而长颈鹿往往在24岁时死亡,乳动裸鼹鼠的物基物种成年个体只有长颈鹿的两万三千分之一,但它可活到25岁。因组越高越短这表明,分析除了体型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影响寿命。突变近日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频率一项研究,分析了从老鼠到长颈鹿的寿命16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。研究证实,种哺证实一个物种的乳动寿命越长,基因突变发生的物基物种速度就越慢,每年发生的因组越高越短突变越少。
在生物体的分析整个生命周期中,体细胞突变发生在所有细胞中。突变这是频率一个自然的过程,人类细胞每年大约获得20到50个突变。这些突变中的大多数是无害的,但其中一些可能会使细胞走上癌变的道路,或者损害细胞的正常功能。
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,人们就提出了这些突变在衰老中的作用,但直到现在,在实践中观察它们仍然有难度。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“皮托悖论”,该悖论质疑为什么体型较大的动物尽管拥有更多的细胞,但患癌症的风险并不高。
在这项新的研究中,研究人员对16种哺乳动物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,这些哺乳动物的寿命和身体大小各不相同,包括黑白疣猴、猫、牛、狗、雪貂、长颈鹿、港湾鼠海豚、马、人类、狮子、老鼠、裸鼠、兔子、大鼠、环尾狐猴和老虎。
分析显示,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体细胞突变都是由类似的机制引起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也呈线性积累,突变频率较高的物种寿命较短。例如,可长到约5.5米高的长颈鹿具有每年约99次的突变率,寿命约为24岁。与此同时,裸鼹鼠也具有非常相似的突变率,每年93次,相似的寿命约为25岁。而裸鼹鼠体型小得多,身长只有约12.7厘米。
研究人员从48个个体中收集了样本,统一从结肠隐窝组织中获取上皮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。
研究发现,体细胞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积累,并且,尽管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饮食和生活史天差地别,但突变是由相似机制引起的。
该发现为体细胞突变在衰老过程中可能起作用提供了证据,即随着每个物种寿命的延长,体细胞突变率下降。不过,这些发现并没有为“皮托悖论”提供答案。研究小组发现体细胞突变率和体重之间没有显著联系。
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、英国桑格研究所的亚历克斯·卡根博士表示,接下来的几年里会将这些研究扩展到昆虫或植物等更多样化的物种。
作者:张佳欣 来源:科技日报
(责任编辑:百科)
- 90后规划养老 太早了吗?
- 两大国资股东,30亿驰援绿地
- 专业记录 闪迪至尊超极速SDXC UHS-II存储卡评测
- 机械硬盘秒变固态有这种好事?
- 《元音大冒险》官宣数字人家族,百度智能云曦灵全程技术加持
- “生产出来就拉走”!“渣都拿去再提锂”!下半年锂盐一致看涨,明年供求紧张关系或有所缓解
- 外盘头条:美国生产率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 劳动力成本飙涨 欧盟削减天然气用量协议正式生效
- 俄警告:乌克兰炮击扎波罗热核电站可能引发比切尔诺贝利事件更糟灾难
- 可斯贝莉再获融资,它想做面包界的“华莱士”
-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: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
- 福特上调电动皮卡价格 因原材料成本显著增加
- 外滩科技眺望:招投联动策略下 上海集设园发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
- 盘前:道指期货涨0.1% 美联储会议纪要将出炉
- 遇到非法社会组织怎么办?北京市民政局发布提示